而今竟是说话之人亲身奉践,不得不让人唏嘘感佩。

说完他沉默不语地站起来,张苍亦然,二人对视一眼,朝着赵国的方向,叠手躬身郑重地拜了三拜。

这回张苍肯离开兰陵入秦,赵高猜多半是因荀子已经不在人世,他守足了孝才动身的,怕引他伤感,与之交谈都很注意地避开此节,尽量问些别的。

不想此时无意提到籍谈,还是让张苍陪着他伤感了一回,实在觉得有些过意不去。

那之后二人又聊了许久,有过去的赵国,有如今的秦国,甚至有今后的秦国。

直到用完夕食,张苍才告辞离开。

几个月后,秦赵诸地接连大旱,赵国继地动之后又遇饥荒,已是危同累卵。

值人心浮动之际,赵政再派顿弱秘密使赵。

一时间赵国谣言四起,人人自危。

更有歌曰:武安逐,天将恼,国之难存,朝夕不保;秦人笑,赵人号,以为不信,视地生毛【3】。

不久之后,邯郸郊外的土地里果然长出了白毛来,远远望去白惨惨一片,丝丝缕缕竟有尺余,相互纠结缠绕,骇人得紧。

君王盛怒,百姓震恐,几乎是人人自危。

后又从民间传出“不拜君王拜武安”

之言,神秘失踪的李牧俨然成为赵国百姓心中不可亵渎的神将。

与之相比,秦国同遇大旱,关中土地得郑国渠浇灌,不仅不误农时,反更胜丰年。

又值盐引畅行,府库充盈。

二者并利于秦,竟得使奸人夺魄,国威振扬。

而此时,赵政却在为夏太后的突然薨逝愁眉不展。

算起来夏太后算是这王宫里为数不多真心待他的人。

只是幼时他习文练武,极少有空闲与之相处。

后来继承王位,又被吕不韦时时管束,说什么华阳才是他的嫡亲祖母,又于他父王有恩,为堵住悠悠众口,少见夏太后,多见华阳太后为善。

如此更是难得机会。

直到他亲政以后方才得了自由,可惜此时老人家年事已高,得了健忘之症,已经不能认出他了。

虽他还是时时抽空过去请安,但毕竟忙于政务,对老人家仍是疏于关怀。

而今薨逝,实令他愧疚不已。

廷对时有人出列谏言:“我王孝感浩天,可敬可佩。

臣私以为,如今国基巩筑,府库充盈,不如就厚葬太后。

一可慰太后之灵,二可解我王哀思,三可借此明孝义。”

此言一出立即引来一片附议之声:“对对对,大王待太后之情着实令人感佩,厚葬明孝,可令天下百姓与大王同哀。”

这回瞧自家大王虽然心情沉痛,却一直没有提下葬事宜,不少朝臣就开始猜测:此时秦国正值鼎盛之际,大王或许有心厚葬,却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,这会儿谁要是给他个台阶儿,让他遂了这个心愿,定能在他心中留下个好印象。

眼睁睁见机会被一个小小的东园令抢了先,好些朝臣简直追悔莫及,只能赶紧附议,或许还能勉强补救补救。

东园令说话的时候,众臣所见都是大王耐心倾听奏议的样子,除了赵高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.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