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毕竟是初习文,就是再聪明的也不能说自己在短短几日内就能写全这全篇千余字。

村里的草纸算是遭殃了,写一篇不合格一篇,卫玄不认可,自然要重写。

不过半月,杨村长当初从城里买回来得墨就用尽了,村中的草纸也被消灭一空。

孩子的学习是重中之重,不能马虎。

没办法,南山村各家各户是有钱出钱有物出物,全交给杨村长去城里换纸墨。

来回好几趟,拉回来的纸墨足足堆了小半间屋子,足够用一段时间了。

卫玄也是第一次教书,经验不足,等杨村长把纸墨拉回来了才意识到这么习字是不现实的。

这时候为何读书人那么少,穷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

南山村偏僻,也不富裕,哪怕是全村集资,像卫玄这么让人练字供应起来也很吃力,练字可是很奢侈的。

思前想后,卫玄决定换个办法。

平时练习之时就不用纸墨了,省一省,每七日一次的作业再在纸上写,平日里练习拿根木棍在沙盘上写就好。

之时如此一来卫玄要累一些,孩童们写字的时候不能休息,只能一遍遍的巡视,遇到出错的也好当时指正。

如此一来,认字习字的效率反倒提高不少。

整整一个月的时间,孩童们总算全能做到默写全篇《千字文》了,偶尔有零星出错的也无大碍,这是免不了的。

经过这一个月,卫玄不敢说这些孩童都认全了千字,却也差不了多少。

要知道孩童们在卫玄这儿就很刻苦,在家的时候还不知苦上多少。

大人们是不认字,笨办法却不少。

人手一篇卫玄亲手写的《千字文》,拿出来和自家孩子写的一笔一划的对照,少个笔画都能看出来,更旁问别的了。

大人们可不会对自家孩子省事,错了就是一脚。

干农活干得一身力气,一脚下去就能把人撅一个跟头,屁股上肉是多,可也架不住一晚上被踢好几次。

卫玄住的地方在村边上,很偏僻,有时候还能被村里传来的此起彼伏的哭声吵醒。

也不好劝,人家教育孩子他这个外人要怎么劝?别看现在村里人见着他都一口一个“卫先生”

叫着,可毕竟现在他自己也只是个十四岁的小子,说的话谁能当着?

卫玄看得很清楚,虽然承了全村人的情,可真正对他好的也只有吴家老两口,旁人都要差上许多。

吴大娘现在也不和吴大爷住了,直接搬到了卫玄的小屋来,每天给他做做饭,收拾收拾屋子,整理整理书案,说是寸步不离也不为过,弄得吴大爷每天吃饭都要到卫玄这里来。

后来也是嫌麻烦,吴大爷索性在卫玄家旁边又建了个小茅屋,老两口全住进去。

至于村里的老房子则隔三差五的回去收拾收拾,也没空着,全当做仓房,杨村长拉回来的纸笔墨都堆在那里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.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