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没办法,如果不明白这个,做再多也只是无用功。

除非让赵煦明白,他的皇位是靠军权才坐得稳的,军队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反叛他的,武人才有机会崛起。

不然的话,宋朝的士大夫集团一直到灭亡,还是异常强大。

当然了,这种强大其实在张正书眼中不值一哂,就是宋朝的皇帝没有打破坛坛罐罐的勇气。

如果有勇气重新来过,那么这些没有兵权的文官都是渣渣。

看看汉唐时,哪个腐儒敢在朝堂上叽叽歪歪?立马被整倒了,叫你嚣张!

但是宋朝呢,反过来了,武将被打到尘土里,文官崛起了。

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因为宋朝的皇帝都不傻,甚至还很聪明,知道文官再厉害,也只是嘴炮。

秀才造反,十年不成嘛!

可武人造反,那就是说反就反的了。

换句话说,就是文官比武将更好控制。

然而讽刺的是,不管是宋朝还是明朝,都是毁在文人士大夫手中的。

而在张正书看来,不管文强武弱,还是武强文弱,都是不可取的。

可惜宋朝的皇帝不会听他的,因为他根本信不过武将。

为何?因为宋太祖就是靠陈桥兵变起家的,都害怕别的武将学他一样。

不仅赵匡胤怕,赵光义也怕,甚至他的子孙都怕。

而且,优待文人,那是宋朝一概的“政治正确”

,反正祖宗之法不可改嘛!

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也,此城危急存亡之秋,还拘泥于祖宗之法而不懂变通,那么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。

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,世上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,每一个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、变化、发展中。

“难道真的要从哲学入手,把宋朝的学术界掀个底朝天么?”

张正书内心有点蠢动,但他却是知道的,这件事绝对不能急,而且得缓缓来。

儒家学术的势力太大,而且张正书也无意推翻儒家。

哪怕儒家有这不好,那不好,但无可否认,儒家已经融入中国里了,早就和中国不可分割了。

每一个中国人,不管是宋人,还是后世的人,血液里或多或少都流淌着儒家思想。

不管怎么否认,这都是无法泯灭的。

“相对于这个,我还是想想怎么找一条退路吧……是了,出海!”

宋朝对海上贸易已经不陌生了,甚至可以说北宋的财政税收,有十分之一二强是市舶司收上来的。

宋朝对海贸的看重,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强。

海贸的繁盛,让宋朝财政得到强有力的补充,不仅造就了发达的海船制造业,还带动了海上航行技术的发展,指南针普遍应用在航海上就是证明。

所以,出海在宋朝之前看似九死一生的事,到了宋朝就几乎是家常便饭了。

基于此,张正书心道:“何不去第一宝岛呢,那可是鱼米之乡啊!”

对历史还算了解的张正书,知道这时候的流求,其实就是个无主荒岛,岛上还有很多原始部族。

被皇帝逼得没有退路的情况下,出海逃亡是最好的选择。

“除了流求,还有南洋啊,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.
.